薛兆丰

你好,我们开始本周的问答时间。这个礼拜的留言特别丰富,特别有意思。

尤其是关于歧视的问题,什么样的答案都有。甚至有些同学,早上站在正方,下午站在反方,晚上又回到正方。

还有些同学,生怕自己会改变,上午坚持一次自己是在正方,下午看到了别的同学站在反方,还要出来声明一次,自己仍然站在正方。

还有些同学说,自己看着看着都糊涂了,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方了。

这其实就是咱们课堂的风格: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正确答案到底是哪一个并不重要,讨论本身最重要。

歧视经济学的起源

在说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前,我先回答一个同学的问题,他说:“歧视的问题算是经济学的问题吗?”

这当然是经济学的问题。

这个问题恰恰体现了最地道的经济学思维。大家记得吗?我在课堂里面讲过,有位经济学家写了关于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这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叫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 ),他是一位“经济学帝国主义者”。所谓的帝国主义者,就是他们声称他们的国界就在他们的皮鞋尖上,他们的脚走到哪儿,国界就到哪。

经济学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用经济学的分析来解释各种现象,所以经济学研究的不仅仅是货币商品等市场现象,它还研究人与人的各种伦理、道德、法律。

所以经济学入侵到了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用这种方式来研究各种跟人有关的、真实世界的问题的经济学家,就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贝克尔就是这样一位经济学帝国主义者。

你还记得阿尔钦吗?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很多次的那位经济学家,写《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的那位经济学家,阿尔钦的女儿好几年前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贝克尔开创了用经济学的方式,去研究歧视现象的方法,他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拿的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就叫《种族歧视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An Economic View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这篇论文发表在1955年。

论文发表以后,阿尔钦非常赞赏,一边读着这篇论文,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篇论文写得真好,可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时候,阿尔钦的女儿在旁边听到了,她说:“爸爸,咱们现在还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你要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颁奖是在1968年,而贝克尔的论文是写在1955年。阿尔钦回答说:“这不要紧,如果将来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他就能得奖。”

果然到了1992年,贝克尔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贝克尔自己的回忆,当年他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系的博士生,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一些不是传统经济学领域内的问题,很多老师都不以为然。

但是有一些大师,包括弗里德曼、阿尔钦都给予支持,他说,既然有这几位大师的支持,其他人赞成或者反对都不重要了。

竞争压力迫使人们减少不恰当的歧视

现在回到周三的问题:“人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我们首先要给所谓的歧视下一个定义。我们说过:有稀缺就得有选择,有选择就必须要有标准,选择的标准就是歧视。在这里,“歧视”是一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贬义词,这就是歧视的定义。

所以我们没办法避免歧视,也就是没办法避免做选择。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歧视的标准是否得当。

什么叫得当呢?我们从一个角度来看,表里如一就算得当。你通过一个表面现象做判断,然后你得到的是真正你想得到的。比方说我选了王菲,我确实就喜欢王菲——表里如一,那这个歧视就不算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歧视。

这个歧视就是我个人的品位,我个人的偏好。大多数人喜欢看白人跳的四小天鹅,那么他们确实喜欢看白人跳的四小天鹅,那这就叫表里如一。这种歧视也是源于偏好,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些歧视,是表里不如一的。比方说我现在要投资一个挣钱的项目,我的目的是要挣钱。但是,我却以貌取人,不相信那些长成马云那个样子的人,结果,我就错失了机会。这就是一个表里不如一的例子,这就是一个歧视的标准不得当的例子。

又比如我现在要乘坐互联网约车,我要坐滴滴专车。这时候,滴滴专车的司机的户籍到底重不重要呢?是不是要有北京户口的司机才安全呢?这里面就会出现一个表里不如一的问题,不是北京户口的司机,他们也挺可靠的。

如果你说非要北京户口的司机才可靠的话,那有好多其他更重要的行业,也应该要求有北京户口。比方说卖麦当劳的人,他们给你的是食物,是吃到肚子里去的,那是不是也要有北京户口的人来卖麦当劳呢?还有护士,护士给你打针,那是性命攸关的事情,那是不是所有的护士都得是北京户口呢?

这种歧视就是表里不如一的,不得当的选择标准。我们通常称这种标准为歧视。

然后我们的课程介绍了,如果代价越小,人们就越看重表面,越不注重实际;

如果代价更大,人们就不得不去注重表里如一,要尽量地去做出表里如一的选择——尽量减少以貌取人的情况,以籍贯取人的情况,以毕业的专业取人的情况,以性取向去取人的情况等等。也就是说,减少了人们常说的那种歧视。

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人们减少那些不恰当的歧视。

选总统比选伴侣更容易歧视

到这里,就容易回答我们的问题了:选伴侣或选总统,哪一个你会更介意表里如一呢?选错了的话,哪一个你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呢?

当然是伴侣,伴侣是每天陪着你的,所以那些不重要的标准你会放到一边去,你会看重实际,你会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你的伴侣,是不是值得跟他一直相处下去,生活下去。

而选总统呢?他离你太远了,你只会挑选一些无关紧要的特征,作为你选择的标准。这些特征,有时候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根本不重要。有一位很出名的女企业家,我就不提她的名字了,她曾经在网络上写过这么一段文字:

“我虽然是女性,但没有成为希拉里的粉丝,虽然很多报道都说她如何智力超人,毅力也超人,但我看她的表情,很少有温暖人心的微笑,或真诚感人的眼神,我要是美国人就不会投她一票。还是奥巴马谦虚的笑容更感动人。”

你看她讲得多好,但是你要想,这是在选总统,而不是选明星。一个影响国家未来至少4年的重要决策,你神圣的一票就建立在这么一点点捕风捉影的感受上面,你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轻率?

其实也不算,因为代价为零,选哪个不重要。所以我自己的回答是选总统的时候,歧视要比选伴侣的时候严重得多。

与此相关的,我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最高法院9位法官的开庭辩论,一向是不做电视直播的,现在外面有很大的呼声,希望美国最高法院能够开放他们的法庭辩论,向全国直播。

我个人觉得全国直播不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在镜头面前,法官就得照顾观众的感受。这时候,无论是法官自己本人的注意力,还是观众的注意力,都会被引向一些无关紧要的,跟案件无关的特征上面去了。法官的任务,他们的“里”就是判案,把案子办好,“表”是怎么样不重要,不要把镜头对着他们。

还有一个故事,在195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其中有一位竞选人叫罗伯特·塔夫脱(Robert Taft)。塔夫脱在各地巡回演讲,这时候有一个小姑娘跑过去,想要塔夫脱给她签个名,塔夫脱就非常直率地告诉她,他说他宁愿握手而不愿意签名,因为签名太花时间了,如果每个人都要求签名的话,那他就没时间真正去竞选,没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了。

塔夫脱的话当然是对的。问题是就这么一瞬间被电视台拍下来,在全国反复播放,一个小姑娘问你要个签名,你这样对她,你好意思吗?最后塔夫脱就在初选当中落败了。每当看到类似的故事,我就会想,他们选的其实是什么人呢?

所以你说,人们在选伴侣的时候,理智一点,注重表里如一一点,还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理性呢?欢迎你继续表达意见。

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机会平等

本周另一个引起同学们热烈讨论的问题,是大家对这句话的评论:“我不赞成结果平等,但我主张机会平等。这句话有意思吗?”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意思不大。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从哪个时刻才忽然开始的,早就开始了,不是在考大学的那一瞬间开始,也不是在上小学的那一瞬间开始,甚至也不是在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在出生以前老早就开始了,因为不是还有DNA吗?不是还有胎教吗?这些因素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说要起点平等,要机会平等,哪有那么容易?哪有这回事?

有小孩的父母知道,特别是有几个小孩的父母,更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有他们的长处,有他们的短处。哪怕是“机会平等”,在同样的机会面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西方研究早期教育的专家还指出,他们发现有一个很微妙的因素,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那就是父母跟小孩对话之间的往返次数。

你比方说,当小孩指着路上的各种车辆问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可以回答“车”,这就完了,对话就结束了,这是一种家庭。

还有另外一种家庭,他们之间会有往返多次的问答,爸爸会说那是公共汽车、那是垃圾车、那是警车、那是出租车。然后父母还会告诉他们,什么人乘坐什么样的车,下次再给他们提问,让他们回忆父母教给他们的知识。

所以美国甚至有一些扶贫的项目,就是专门针对这些低教育背景的家庭,向他们的小孩提供多次往返的对话辅导,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你想想,这谈何容易。

单位招聘能看求职者DNA吗?

昨天礼拜四留的问题是:“你能不能举一个歧视的例子,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歧视不合理,但你却觉得是合理的。”

我们看到有不少留言,举的例子都非常好。我自己想举的例子,是我们今天对DNA读取和解读的技术,越来越强了,将来我们要买保险的时候,要通过一个DNA来确定你是不是比较容易得某种病,来确定你买保险的价格;或者我们求职的时候,就要看你的DNA,看你合不合适做一份工作。这样的话你觉得合不合理呢?

很多人觉得,到了用DNA这一个地步的话,好像有点不道德,好像有点不合理。但其实我们想想,我们前面想方设法花了各种努力,就是要想做到表里如一。通过你毕业的学校,通过别人给你的评语,通过你考试的成绩,通过你拿到的各种证书,通过你的履历,目的就是想要尽快地知道你是谁,你怎样?那既然我们有更好的技术,有DNA的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呢?

当然,我明白,从DNA的排序,到一个人的生理特征、社会特征之间要建立一个强关联的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就对这种技术的发展拭目以待吧。

欢迎留言

最后我还要提醒你,我为你准备了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这个礼拜我认为最精彩的留言,在专栏文稿里面你可以看到。欢迎你踊跃留言,

希望下周能在黑板报上看到你的分享。

好了,这一周的问答时间就到这里了。谢谢你,我们下周再见。祝你周末愉快。

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