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

你好,我们开始本周的问答时间了。

这才是系统化学习

这个礼拜一我接受了《好奇心日报》的采访,当时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她问我怎么看待今天的碎片化学习。

她问我是不是希望“得到”的用户先订阅了我的这个专栏,用碎片化的学习方法,先学一遍经济学,然后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再去看一些经典的系统的经济学教科书,比方说曼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来系统化地学习。

我当时问她,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学过经济学吗,曼昆的经济学教科书,你买过吗?她说她学的是历史专业,也学过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教科书她也买过好几版。

接着我又问她,那你看完了吗?她说没有一本看完的。

所以我对她说:你问我碎片化的学习之后,是不是还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我告诉你,咱们这个课程本身就是系统化地学习。

这个课程是精心打造的,是把经济学里面最深邃的思想,最深刻的洞见,把它系统化地组织起来。跟咱们日常生活怎么使用,把它连接起来,打造成这么一个系统的课程。

你学习的时候,使用的时间可能是碎片化的,但整个课程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牢固的体系。

当皇帝不一定是好职业

我来谈谈这个礼拜的几道思考题。我觉得这个环节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不仅仅是在点评同学们的回答,而且还在点评我自己的上课。我自己听了自己讲的课,再看看同学们的回答,这当中产生好多的互动,这是一个Review的过程,这是一个复盘的过程。

第一道题,“好生意如果是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以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这句话有几层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我们是讲在企业的内部的。在企业的内部,一门生意如果是赚了钱,企业的主管人就要在这企业的各种要素里面,寻找那些能够带来额外收益的、也就是盈利的要素,把它们确定下来。

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它们的要价,它们的付费就会涨上去。而那些拥有这些要素的人,不一定是企业的所有者,有可能是劳动者,有可能是参与企业经营的。

反正就是这些要素的所有者,他们自己也会感觉到,他们自己是给企业带来盈利的那些要素。他们这些要素,会受到其他用途或者其他企业的争抢。所以,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的所有者也好,带来意外收入的资源的所有者也好,他们就会重新评估他们的价值。

如果企业遇到亏损,同样的过程也会发生。企业的所有者就会去判断,到底是哪些资源被高估了,然后重新给他们做价值的调整。所以整个经营活动,就是一个不断重新发现,不断修正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估值的一个过程。这是第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是在企业的外部,一旦出现旱涝保收的生意,其他竞争者就会争相提供替代品。然后他们会夺走原来被你独占的那些用户,被你独占的那些需求。这是第二个含义。

第三个重要的含义,是那些铁饭碗、金饭碗,一旦人们发现这份工作是个铁饭碗,这份工作是个金饭碗,那么对这些工作的竞争就会加剧,进入的门槛就会逐步抬高,高到后来再进去的人已经得不到什么额外的好处了。

比方说,过去好几年,大家觉得公务员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结果大家花很多的时间去竞争公务员的岗位。

当很多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为争夺这份工作所花的成本,就跟他将来的收益相抵消了。

把这个逻辑推到极致,你说做皇帝是不是一份好职业,看上去做皇帝挺不错的,可以为所欲为,但其实为了保住这份职业,他要付出的努力也相当可观。

比方说过去在欧洲,你的领地越大,你要视察的地方就越多,你一定要现场办公,才能体现你的权威。所以那时候的国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马背上面度过的,他们的寿命也不长。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

第二道问题,“凝聚人类劳动越多的产品价值就越高,对不对?”

这道题好多同学都能够正确回答,说这不对。这句话的难点,其实在于相反的命题,那就是有时候你要看看,那些没有凝聚多少劳动的产品,它价值也挺高的,这时候你要有平常心,你要能接受这个事实。

比方说问答里面有同学说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那几秒钟的视频,电视台就开出天价来购买。你说拍摄视频的人,付出了多少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没有,那只是纯粹的运气。

名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用品,拿去拍卖能卖得很贵,那你说当中凝聚了多少人类的劳动?不比别的生活用品多。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你就会发现不理解这个道理的例子,到处都是。比方说,有记者说,iPhone6的成本只有多少多少钱,但是它的要价却是多少多少。

这是他们没有明白,最终产品的定价,从来不以它的生产成本为标准,而是以最终产品最后的供需为定价的依据的。

所以礼拜二的这一讲,我们讲的产品定价的逻辑顺序,经济上的因果关系,总是从供需再到生产的原材料的成本,而不是从生产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格。

这个颠倒过来的因果关系是这一课的重点,是只有在咱们经济学课里面,在好的经济学课里面才能学到的。

它的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也并不存在什么合理的亏损率。没有这回事。但是你去看看说合理的利润率的人有多少?

世界的真相,经济运行的真相是反过来的,是商人赚了钱以后,再把这些钱往前推,往前归功,或者归咎到不同的生产要素上面去,从而改变他们的估值。

跟这个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挺流行的理论,叫“深口袋理论( The Deep Pocket Theory )”。这个理论是说,那些有钱人,那些大商人,他们赚钱赚的可多了,赚了很多不合理的利润,他们的口袋很深,钱包很鼓。

这时候,如果咱们什么时候需要钱的话,问他们要一点,克扣他们一点,让他们给工人多发一点工资,无所谓的,他们有的是钱,因为他们赚的钱里面没有凝聚多少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你看这还是成本决定论的思想。但是从供需决定论的角度看,这些商人没多赚钱,他们赚的每一分钱,赚了以后,他都是要归功到每一种生产要素上面去的。

比方有人还说,LV包,这些奢华的包包,实际上它的生产成本也并不高,凭什么要卖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啊?他们是没有明白这些产品的全部意义。

一个事情,有“租”的一面,也有成本的一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租( Rent )”。

好多同学觉得这一讲特别难,音频听了三四遍,文稿又看了三四遍,觉得还是理解得不够透彻。你觉得难是正常的,因为租这个概念,Rent,在经济学上一直就是个艰深的概念。

从200年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开始一直到今天,经济学家还在它上面下功夫。比方说我经常说的,最权威的经济学百科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里面,大经济学家阿尔钦(Armen Alchian)就写有两个条目,一个是私有产权,另外一个条目就叫“租( Rent )”。

所以我也挺为咱们“得到”的用户感到自豪的。在这里,你能够学到像“租( Rent )”这样的概念,而且能够把它学透。

我来再讲一遍,看看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

一份资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务跟它的收费没有关系的时候,它体现出来的就是租。比方说,我们今天周五的问答环节用不用语音这个事儿,在咱们专栏设计的时候没承诺用语音。

所以你看,我要是想懒一点也可以的,我们就用文字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制作成本是要比现在低很多。那我就决定把这个费用省下来,多一点空余的时间去休息一下,如果我这么做没有后果的话,我就是在享受“租”。我提供的服务,跟我的收费没有关系。

但反过来,如果提供的服务跟收费其实是相关的话,那么它就体现为一种成本。你看,如果我把周五的问答做得再好一点,精益求精一点,其实还是会影响咱们学员的感受的,也会影响这个专栏的口碑的。口碑是能够带来新的用户的,所以我稍微懒一点,其实是有成本的。

你看一个事情,有“租”的一面,也有成本的一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同一种行为,它的核心含义是,竞争会逼着那些旱涝保收的资本逐渐变成成本,让那些本来可以懈怠的做法,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付出代价。

前天晚上,我听了得到专栏《5分钟商学院》的刘润老师在得到平台上面的直播,我看了真佩服他,他就是坚持要把每天的专栏做成5分钟,背后花的时间不知道是多少。

表面上看他可以懈怠一点,时间不用掐得那么紧。有时候4分钟,有时候8分钟,如果他这么做,他是在享受自己这份工作的“租”,他让自己好过一点。

但我相信,他就是不信邪,他就是相信自己的每一份努力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他就不感到自己的工作有那么多的“租”,而是感到他每做一件事情或者不做一件事情,都是会有成本的。

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边界

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个社会,怎么样才能减少它的寻租活动。

我想从根本上看,政府手上能够给出去的好处越少,寻租的活动就会越少。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边界,政府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守住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社会向企业提供好服务,而把那些冒险的事情,创造价值的事情,争夺好处的事情留给市场、留给企业。

寻租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后面再讲政府的行为,讲民主体制,甚至讲到陪审团制度的时候,我们还会再详细讨论寻租这个概念。

本周这个单元4讲,其实内容是很深的,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你再听一遍会有新的感受。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竞争会让静态的格局变成动态的格局。你看看你能不能把这4讲的内容,跟我总结的这个中心思想联系起来。

这一周的问答时间就到这里了。

欢迎留言

最后我还要提醒你,我为你准备了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这个礼拜我认为最精彩的留言,也欢迎你踊跃留言,希望下周能够在黑板报上看到你的分享。

明天是预习的时间,祝你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