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讲丨全员所有制
你好,今天我们还继续讲“渔村的故事”。
昨天我们讲,这艘渔船从集体所有制变成了私有制,私有制是有挺多优点的。
比方说船主由于能够盯着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使得这艘渔船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又比方说他能够转让这艘渔船,来享受他未来还没能享受的收益;又比方说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船主能够雇佣职业经理人,来代替他们运营这艘渔船。
但私有制有一个缺点,就是收入不均。原来渔村里面1000个人收入都是挺平均的,现在忽然就冒出那么一个富翁来,一天比别人多赚14条鱼,而且一直维持下去,大家可就开始有意见了。
1.全员所有制的产生
有些人开始议论,说你看找到船的那个人,他以前小时候跟我们一块玩儿,他本事并不比我们大。另外渔村里面有一些思想家,他们就说:其实不患寡患不均,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平等的社会。村里面还有一些学过现代经济学的渔民,他们引用了效用函数的概念,建了一些模型,说这个财富应该怎么分配才能达到全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
这些议论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有些人就直接提出了,我们要进行渔业的改革,要把这艘渔船收归全渔村所有,人人都有权使用这艘渔船。一边是999个人,一边是只有1个人,最后你猜谁能赢?最后这艘渔船就收归全渔村所有了。
这艘渔船的管理方式就变成了全员所有制,也就是说,这艘渔船每个人都有份,谁想上船谁就可以上船,这船是咱们大家的。
2.经济价值荡然无存的渔船
还是那个老问题,在这样的全员所有制度下面,你说有多少人上船?你不要以为是1000个人都上船,不是的,不能乱答的,你得看着表格,根据表格来回答。
我们假设上了船的人,也是平均分配他们的收获,这时候第六个人会上船吗?第六个人会上船,大家盯着的还是那个平均产量,6比4要大,在岸上打4条鱼,上船能打6条,所以第六个人会上船。第七个人会上船吗?5.14大于4,所以第七个人也会上船。第八个人也会上船,因为第八个人上船收入跟岸上收入刚好相等。
在全员所有制下面,人人随便都可以上船的情况下,最多有八个人上船,第九个人是不会上去的,为什么?因为第九个人上船,他获得的收益只是3条鱼,比他岸上还少。
为什么上船打到的鱼还少?因为船上太挤了,船上的人和这个船的资源之间的配比已经不对称了。虽然上船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打到的鱼却不能越来越多,所以平均产量在不断下降。
这在全员所有制下面达到一个均衡点,最多只有八个人上船。
现在我问你,当有八个人上船的时候,这艘渔船的总产量是多少?你得看着图来回答,32,总产量是32。我再问你,当有八个人上船的时候,这八个人上船的总成本是多少?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八个人上船,也就是说这八个人在岸上不能打鱼了,四八三十二,也是32。
总产量32,总成本也是32,净利润是多少?净利润是0。我问你这艘船还在吗?这艘船物理上还在,但是这艘船的经济价值还在吗?没有了,变成0了。
记得吗?在私有制下面,这艘船的经济价值是14条鱼的,当你改变了规则,人人都可以上船以后,上船的人数从五个人变成八个人以后,这艘船物理上还在,但经济价值荡然无存。这真是像变魔术一样的,你看着这个表就觉得神奇。这不奇怪,这种情况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叫“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3.公地的悲剧
公地悲剧这个词很早就提出来了,183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劳埃德(William Lloyd )提出了这个概念,但不是很流行。它在经济学界流行,是在1968年,一位生态学家格雷特 · 哈定(Garrett Hardin ),在《科学》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后。
这篇文章叫《公地的悲剧》。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公地的悲剧”这个词才流行起来。
一棵苹果树如果没有主人,那么你摘我也摘,这时候你摘了我就没有了,我得提前一天摘;你摘的是红苹果,我提前一天摘小一点的红苹果;他再提前一天摘,再小一点的绿苹果;再早下去,那就变成没有苹果。红苹果变小红苹果,再变小绿苹果,再变没苹果,这叫公地的悲剧。
鱼塘也是一样,鱼塘里的鱼不打到手里不算是真正你的,你也打他也打,这时候鱼塘里面剩下的鱼,就会从大鱼变小鱼,最后变没鱼。
这是全员所有制人人都能够使用资源、人人都能够占有资源,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缺点。好多经济学的教科书,就是这么教“公地的悲剧”这个概念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是继续我们的渔村的故事,我们集中讨论的是全员所有制,也就是说这艘船归社会上的每一位成员所有,任何人只要想上船就可以上船,这时候大家盯住的,也仍然是平均收益这一栏,我们的问题是:“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面,最多有几个人上船? ”
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要盯住的也还是平均收益这一栏,但跟集体所有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集体所有制下面,只要当平均收益从上升转变为下降的那一刻起,船上的人就开始排斥别人上船了,但在全员所有制下面,船上的人没有权利阻止别人上船,而只能决定自己不上船,所以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在船上的平均收益,不要低于他们在别处,在岸上所得到的收益。
一旦他们在船上所得到的平均收益,低于他们在岸上能够得到的收益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不再上船了,人们是在这个时候停止上船的,而结果呢,是人们在船上得到的收益,跟他们在岸上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上船并没有使他们得到更多额外的收益,这艘船在物理上还存在,但是在经济价值上就荡然无存了,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公地的悲剧。
课后思考
这些教科书说得对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好多资源仍然是人人都能够用的,但这些资源还是一直能够存在下去,并没有因为出现所谓的价值耗散而消失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没有出现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公地的悲剧”,原因是什么呢?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