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们开始本周的问答时间了。

在这个礼拜以前,我们假装时间是不存在的,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还是比较单纯的,但即便是这样,经济学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的分析。从本周开始,又多了时间这个维度,经济学对现象的分析就更加犀利了。

我昨天自己听周四的讲课内容,就有这种感觉,一开始的时候波澜不惊,讲的都是太简单不过的概念——未来越是不确定,资产现值打折的程度就越高——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越用它就越锋利。到最后,把它用到环保问题上、用到囤积居奇上,就真有惊心动魄的感觉。经济学是很漂亮、很有魅力的。

1.奥地利学派和《利息理论》

我们讲到利息理论,利息理论最早是由一批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的,最早是门格尔(Carl Menger, 1840年2月23日- 1921年2月26日 ),后来是他的学生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51年2月12日-1914年8月27日 )。

但很快,他们的研究就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转到了欧洲大陆、转到了英国,许多其他国籍的经济学者,也加入了他们的研究范围。尽管这样,“奥地利学派”这个标签一旦被使用,就一直被人使用了。尽管它所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参与研究的学者,都不限于奥地利。

比如这个礼拜我们所介绍的经济学家,《利息理论》这本书的作者欧文·费雪,他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在许多人看来,他也属于奥地利学派的学者。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奥地利学派”这个标签,是由这个学派的敌人,反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提出来的。这个八卦故事我们在后面讲“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再来介绍。

我还要说的是,我在周一介绍《利息理论》这本书的时候,说我自己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也想买一本原版的。顺便告诉你,如果你要买英文版的旧书,就要到 addall.com 这个网站,直译是“全部加起来”的意思,你到这个网站上搜索。

这个Addall是一个搜索平台,几秒钟之内,它能够把欧洲所有旧书店网站上面的旧书资料搜罗出来。

其实说起来,这也是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自从我发现了这个网站,试过几次,觉得这个网站太好用了以后,我自己不仅不去逛书店了,而且连书都不太买了。原因是,我总觉得好书就在指尖上,真要的话,两三天内就能送到自己的桌子上,没必要提前收藏了。

我们来看看本周的思考题。

2.贫穷社会,人们生孩子为什么比富裕社会更多?

周一的问题是:“ 如果儿童是耐用品,为什么比较贫穷的社会,人们生孩子比较多,而比较富裕的社会,人们生孩子比较少? ”

这个问题的答案,把同学们的留言加起来就比较全面了。我自己概括原因,大概有五点:

第一,是存活率。在贫穷的社会,在医疗条件很差的时代,婴儿的夭折率是很高的,所以多生小孩,才能保证存活下来的数量。

第二,是在贫穷的社会,孩子通常是体力劳动的补给。多生孩子,特别是生男孩,家庭就能够多增加劳动力的补给。而在富裕的社会,孩子更大的机会是从事脑力劳动,而要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培养的时间就比体力劳动要长很多。

结果造成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在贫穷的社会,孩子很早就替父母工作了;而在富裕的社会,孩子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到二三十岁,父母还在替孩子工作,为他们完成漫长的教育投资而努力挣钱。

这一点,帝亚·梵同学就总结得很好,她说:“贫穷的社会孩子多,富裕的社会孩子少,主要原因是贫穷的社会,儿童的劳动力可以快速变现,比如说跟着做农活。但富裕社会就很难。与此相对的是,富裕社会抚养儿童的成本更高,需要更多的教育时间、更多的金钱投入,这在不知不觉中调节了供需。”

第三,是父母的时间成本。通常在富裕的社会里面,父母的时间成本更高,我们说生小孩是一种享受,但是为了这种享受,付出的代价越高需求量就越低。这是需求定律最基本的含义。

今天大多数人,很难像过去那样一下子照顾五六个、七八个小孩。不仅这样,他们生育的时间也不断地往后推,因为早年的拼搏,是他们事业定调子的阶段,输不起、输不得。这是时间成本的因素。

第四,在贫穷社会里面,孩子通常是家长的储蓄。在那样的社会里,市场化的金融服务通常不健全,人们得靠养儿防老,青壮年的时候多养几个小孩,等于多给自己增加一点储蓄,或者是增加储蓄的可靠性。

而在富裕的社会里,情况发生了改变,市场化的金融服务和养老保险都非常健全了,因此风尚就发生了改变,孝顺、赡养父母不再是年轻人最主要的考虑。

相反,为人父母的,都鼓励孩子早一点独立、早一点出去闯天下,而且他们也以不成为孩子的负担为荣。既然是这样,养那么多小孩儿干嘛呢?

第五,我认为最重要,那就是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孩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你今天收入不高,给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过了五年,收入提高了、储蓄增加了,你不会给自己买十辆自行车,而是会给自己买一辆摩托车;再过五年,你的收入又提高了,你在公司里面的职位也提高了,这时候,你不会给自己再买十辆摩托车,而是会给自己买一辆小汽车。

你看,质量提升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数量给你带来的满足感。

孩子也是一样的,在贫穷的时候,你生了十个小孩,他们小学没读完就开始工作了。等你慢慢有钱以后,你会说:我宁愿只有三个小孩,而他们都能够读完大学。再有钱一点,你可能会说,我更愿意好好培养我唯一的小孩,让他变成出色的钢琴家或者画家,这样给我的满足感更大。

既然孩子在质量上面给你的满足感,要比数量上给你的满足感更大,你就得把钢用在刀刃上,你就得集中资源培养数量较少的孩子,而不是分散培养。

3.只要存在时间,人们就会存在不耐

周二的问题是:“ 在一个原始社会,一个连货币都没有的社会里面,有两间房子,一间是茅草房,一间是石头房。如果石头房的价格相对于茅草房的价格下跌了,石头房变得相对便宜了,那么,你由此推断,利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

我们在这个思考题里面强调的一点,是连货币都没有的社会,这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利率的现象跟货币没有必然关系,只要存在时间,人们就会存在不耐。

不耐的程度有所不同,人们就会在现货和期货之间进行交易,只要他们有现货和期货的交易,那现货和期货之间就有比价,这个比价就是利息的基础。

石头房比茅草房更耐用,所以石头房本来应该比茅草房更值钱的,但它现在没那么值钱了,也就是说人们对它未来提供的服务不那么看重了,觉得它以后能用不能用不那么重要了。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那么茅草房的价格和石头房的价格差距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会变得非常小了,反正就是用一个晚上,这时候石头房的价格就会跌到跟茅草房差不多的水平。

当然,如果情况反过来,人们看到了未来,而且未来很确定,人们充满乐观、充满希望,那么耐用品的价格就会相对上升。

4.从耐心角度看,世界多姿多彩

周三的问题是:“ 你通过哪些具体的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民族他们对未来的耐心程度? ”

成洁getit 同学说:看一群人的耐心程度,可以看他们对“长远”和“耐用品”的看法。看他们愿不愿意升级渔船,看他们愿不愿意储蓄,看他们愿不愿意在教育和提升审美这样的事情上做投资。

我同意她的看法。很多年前,我学习了利息理论以后,就经常从耐心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在生活当中总是能找到这样那样的例子。

你看建筑,看他们是用什么东西砌房子的;看绘画,看它的色调是明艳的还是含蓄的;看瓷器,看它有多少道工序;看教育,看父母愿不愿意在一些很耐用的技能上面给孩子做投资。语言、表达、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恐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耐用的本领了。

不仅如此,我还看司法程序。我的研究领域是法律经济学,经常要看英美法官的一些判例,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判例。在讲课中我也时不时会用到。

那些一百年前、两百年前的判例,你看那些法官他们多较真,就为了一件小事,一堆马粪应该归谁?牛吃了小麦谁应该赔偿?骑马的人,他的马被邻居在自己家门口放的东西给惊吓到了,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就这些看上去很小的事情,他们的法官用很大的精力,来仔细分辨当中的逻辑关系、责任轻重、道德高低,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文明社会非常重要的耐用品。

我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娱乐圈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比较激烈、比较白热化、比较公开;学术圈里面就比较含蓄、比较隐秘、比较温和。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跟耐心也有关系。娱乐圈里面时间非常宝贵,隔了一年行情和风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竞争不可能不白热化。学术圈来日方长,有很多学者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工作,可能要一辈子待在一块儿,所以相处起来,他们就小心翼翼、温文尔雅,保护他们人际关系的耐用品。

我还看书籍的装订质量。我自己有几本1945年出版的经济学书籍,它的装订质量、排版质量,今天很多书籍都赶不上。你要想,那时候二战刚刚结束,人们要保有着一份从容、耐心和乐观,真的很难得。

5.因为可能紧缺,商人才会囤积居奇

周四的问题是:“ 商人囤积居奇,也就是说在商品紧俏的时候,商人还故意把商品保存下来不卖,这种做法对公众来说,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

在外面很多没有学习过经济学原理、没有学习过利息理论的人会认为,囤积居奇这种行为加剧了产品的短缺。

但学过利息理论以后,你会认为,商人之所以囤积居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产品可能短缺。不是商人囤积居奇导致了产品未来的供应短缺,而是人们预见到产品将来可能要短缺了,所以他们才囤积居奇,这因果关系给倒过来了。

你想,如果一种产品将来根本不会发生短缺,而商人故意买了一大堆自己存起来,将来他能赚钱吗?他不能赚钱,他就要为自己错误的预测付出代价。

但如果他的预测是对的,将来真的发生了短缺的话,那么他今天囤积居奇的行为,就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从今天开始就省着点用,把重要的资源、把日渐稀缺的资源,分摊到未来的时间流里面使用,这样能产生的效用更大。没错,他可能因此赚了钱,但他赚钱,是因为他提供了服务——提供了熨平消费(指错峰消费)的服务——而获得的。

在整个囤积居奇现象里面,我们值得去讨论的,是那些关于“未来产品是不是真的会短缺”的信息,到底正确不正确。而囤积居奇本身是合理的反应,我们要分清楚,到底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李坚 同学答得就非常清楚:商品紧俏是现货,如果可预见的未来有大量同样的商品补充,那囤货就是自杀。如果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囤起来慢慢销售对社会就更有利。

周五辩论

我们周一到周四给大家留了思考题,今天礼拜五,我给大家留一个辩论题,大家一起辩论。

我们这个礼拜讲了,养小孩是一件耐用消费品。我们今天也讲了,孩子的质量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比孩子的数量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更大。我们今天就来辩论一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变化,将来的人还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养小孩了?

正方的观点认为,抚养小孩儿所带来的乐趣,能够满足人类的天性,所以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发展,甚至人们不管结婚还是不结婚,他们还是很希望能够养小孩的。

反方则认为,既然养小孩儿是一种乐趣,那么这种乐趣,就能够被游戏的乐趣、事业成功的乐趣、游山玩水的乐趣所取代,将来还喜欢养小孩的人,会越来越少。

欢迎大家参与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