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要从利息理论的角度,解释一种非常常见的金融产品——债券。政府可以发债券,公司也可以发债券。

1.债券的含义

债券是一种投资者凭着它定期获得利息,到了到期日还能获取本金的证书。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的。

倒过来从发行债券的人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期票,也就是他答应投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就是债券的到期日,他会还本,可能还会加上利息。这是一种对未来付款的承诺。

所以我们从利息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债券,就是举债的人承诺了一个期票,一张票据,说未来哪天哪天——有不同的时点——他答应还你多少钱。记得,这些钱都是未来的钱。我们说过,无论是货物还是钱,在不同时点上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我们要把它换算成同一个时点才能够比较。

人家举债人现在答应你的,是在未来每一个时点上给你多少钱,这笔钱值多少钱呢?要根据利息率或者贴现率折算回来,看今天的现值是多少。这就是整个债券的概念。

2.利息率决定债券面值(期值)

举债人答应在未来的一系列时点,给你固定金额的支付,这些都是期货,未来的东西。你今天用多少钱,来换取这种未来的承诺,你今天给他的,就是他借到的债。

债券一般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自由转让,它是一个未来收益的凭证,大家互相可以买卖。这个凭证大家互相买卖的时候,它今天值多少钱呢?它是怎么算的呢?这取决于当前市场利息率的变化。

你看,举债人先答应未来还你一笔钱,这笔钱是固定的;而且他也指明了,这份债券所依据的利息率是多少,这个利息率是不变的,是规定了的。

根据这个利息率,你能算出这份债券今天值多少钱。

你要牢牢记住一个要点,举债人答应的是一个期值,是一个未来的金额,然后他根据他指明的利息率,来算出这份债券今天的价值。

这个利息率是期货跟现货之间进行折算的一个比率,利息率越高,一份固定期值的现值就越低。因为利息率越高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看得越轻、越没有耐心,你必须给更高的回报,人们才愿意推迟消费。所以利息率越高,未来的一份固定金额的期货在今天看来它的现值就越低。

3.市场利率越高债券越不值钱

接下来有意思的问题是,当你购买了一份债券以后,市场的利息率发生了变动,你买的这份债券,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呢?

如果市场的利息率——一般人所说的市场回报率——下降,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变得更有耐心了,所以举债人所答应的那份期货,在今天所有其他人看来比原来更值钱了,人们愿意以更高的现价来购买这份期货了,那就意味着,你可以把你手上的债券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时候你赚钱了。

我们强调一遍,当你购买了一份债券以后,如果市场的回报率下降,你手上的这份期货就变得更值钱了,所以你赚钱了。

我们倒过来再说一遍。如果你购买了一份债券以后,市场的利率上升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市场的回报率上升了,利率上升、回报率上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的耐心减少了,期货的现值下降了。

这时候你买的这份期货,按原来的价格卖不出去了,因为大家的耐心都减少了,他们觉得这份期货现在没那么值钱了,除非你打个折再卖出去。所以当你买了债券以后,市场的利率或者回报率上升,那就意味着你亏钱了。

这个道理你一定要记得,因为在经济学界有时候也会闹笑话,有时候甚至是经济学家,他一个不小心,也会说出“市场的回报率上升了,我们中国买了好多美国的债券,所以我们中国赚钱了”这样的话。

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受过训练的人一定明白,但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犯错。这就是从利息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债券所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

4.政府举债与李嘉图等价理论

关于政府的债券,经济学家长期有一个热烈的争论,那就是政府高额举债到底是不是个问题?经济学家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他们吵了好几十年也没吵出个答案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是200年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 ),他提出了一个“李嘉图等价理论(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

他说:政府需要开销,钱不够从哪儿来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征税,一个是借钱。

政府选择了借钱,那么借的钱越多,征的税就越少。借了钱以后,政府会花到每个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觉得日子过得挺好的。但是借的钱总要还的,今天政府借了钱,老百姓交的税少了,得到的享受多了。

但是,老百姓只要是有理性,他们就会明白,到明天政府总要增加税收,来还他当年承诺的这些债务,这时候税收就增加了。

今天借钱明天要还,那么政府举债跟政府征税,在原则上就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是如果政府今天征税,那么被强迫交钱的是纳税人;如果今天政府决定举债——卖债券,那么今天买债券的人、今天借钱给政府的人是自愿的。

但是到明天,政府要还钱、要还债的时候,明天的人、下一代人,他们就被迫要交税了。也就是说,政府发债和政府征税唯一的不同,是政府强迫以后的人纳税还是强迫今天的人纳税而已。

所以经济学家就发生分歧了。

5.政府是否应该高额举债

有一派经济学家就说,政府举债没问题,我们只是欠自己的。政府从我们身上借的钱用在我们身上,将来又向我们自己征税,又还给自己。自己欠自己的,政府举债债务再大也没问题。

这是一派的观点。前几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在《纽约时报》长期写专栏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他就持这样的观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派经济学家老早就批判这种想法,说这种想法太愚蠢了、太不合常理了。比方说更早得诺贝尔奖的,1986年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他在1958年就发表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叫《公共债务的公共原理》,他就驳斥了这种“李嘉图等价理论”。

他说,从宏观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因为宏观经济学家关心的只是加总的数据,今天借的等于明天还的,最后是相等的。宏观经济学者不关心具体的人,他们可以这么说。

但是你仔细看一下社会,每个人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是根据他自己的感受来做判断的。今天政府借钱,借了钱以后,把钱掏出去的人少了消费,而政府手上拿了钱,它可以增加它的消费。

今天借钱的人和今天用钱的人,不是同一个人;到明天、到下一代要还钱的时候,被迫纳税的人是一批人;而收钱的又是另外一批人。这四种人都不是同一个人,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样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家庭,只涉及几个人,他们借债也会出现有些人得益、有些人受损的情况。

所以“李嘉图对等理论”从宏观上来说,从加总的意义上来说可能说得通,但是从每一个人的感受来说是不一样的。

但克鲁格曼说,政府借债打仗是值得的,今天不打仗后代人会受损。

所以我觉得,这才是经济学家应该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借债本身不能说明它是对还是错,问题在于政府借的债、做的事情到底值得不值得。政府有多少场仗是值得打的,政府有多少路是值得修的,政府有多少大工厂是值得建的,是这个问题。

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

借债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我们说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我明明已经考上哈佛商学院了,再过两年毕业出来就有高薪的工作等着我了,我为什么现在不可以借点钱先花一下,平衡一下消费呢?

所以最后的核心问题是,你到底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平衡消费?你举的债是不是用在合适的地方?当然,政府高额举债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人与人之间财富的大量转移。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债券的基本原理,它是举债人承诺的一种期票、一种期货。然后我们还讲了买债券之后回报率上升其实就是亏钱的道理。最后我们还讨论了政府应不应该高额举债的问题。

课后思考

假设我们有两个社会:一个社会是每个人的手,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花钱;另外一个社会,是每个人的手,都放在别人的口袋里面花钱。这两个社会发展下去会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