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周问答 | 为世界打工,让中国繁荣
你好,我们开始本周的问答时间了。
这个礼拜我们开始了一个很小的单元,也就四天的时间,讲一个经济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原理,也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普适的经济规律,那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可以看成是我们专栏刚开始的时候,就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的成本问题的一个重要应用。
当时,我们已经埋下了伏线,我们问过一个问题:中国人制造飞机的成本高,还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这是我们这个礼拜所讲的“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
当时之所以没有展开,等到今天才仔细讨论,原因是我希望在讲完了利息理论,引入了时间的概念以后,我们再讨论这个原理,肯定能让我们的理解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感。
要注意的是,这么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我们用一个礼拜的小单元的篇幅,就能够把它讲清楚了。
而可能也由于我们前面做过铺垫,同学们对课程的思路跟得也比较紧,以至在留言区里,同学们对思考题的回答,几乎是一面倒的,没有出现我预期的同学们发生激烈争论的情况。
比较优势原理看上去简单,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它牵涉了许多人巨大的利益,所以这个话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引起各种各样的激烈争论。
你将来还会再遇到,跟这个话题相关的具体案例;还会身处针锋相对的各种观点之中;还会产生困惑,这时候你就需要回来,重新温习这部分的内容。
1. 粮食进口量逐年上升,不等于中国有粮食安全问题
我们昨天在讨论各种贸易保护的理由的时候,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说如果粮食真紧缺的话,再种也来得及。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是连年增产的,但有意思的是,尽管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进口量也在逐年上升,而且是大幅度上升,一年一个台阶。
是我们国家的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了,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了吗?仔细看看数字背后的故事,我相信你心头的大石就会落地。
根据有关的报道,我们国家粮食总产量和总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生产的多,消费的也多。但是,其中的口粮消费只占30%,而另外饲料用粮占40%,工业用粮占20%,其它种子用的粮食、还有耗费等等占10%。
也就是说,在咱们中国,粮食不仅仅是给人吃的,更多的是给牲口吃的,甚至是给机器吃的。人吃的只占30%,牲口吃的和机器吃的加起来占60%。当然,牲口吃完粮食以后,咱们人吃牲口。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大约是59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数的两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了,吃肉比以前多多了,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看数据,还要看数据背后的情况。粮食不够会直接影响生存,但咱们现在粮食是还不够,但它影响的,顶多是吃肉的问题,工业生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国本身就是粮食生产大国,粮食生产大国还要进口粮食,这是个问题吗?从全球分工贸易的国际趋势来看,这根本不是问题。
这好比如果有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很多教师,时间都用来教育别人的小孩了,花在教育自己的小孩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自己的小孩反而都是让别人来教了,这是个问题吗?当然不是问题。
中国人生产某种他们善于生产的粮食,或者用来生产别的产品再卖给别人,把赚到的钱从别人那里再进口粮食,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这是好事,根本不值得担忧。
2. 中国为什么也需要产业升级
刚才我们说了,讨论比较优势原理,是故意放在利息理论的课程之后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对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
大印 同学针对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
我有一个疑问,如果大家只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那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专心做世界工厂就好了,创新的事让硅谷去干,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去搞什么产业升级和创新呢?日本专心做电子产品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和美国人去竞争汽车行业呢?
我们说,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谁擅长做什么,谁自己跟自己比生产什么东西的机会成本更低,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这种东西。在这么陈述这个原理的时候,一切仿佛都是静态的,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发展的观点,也没有想象的空间。
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必须加入这些因素。所以,每当我们讨论到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它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必须动态地加入时间、加入想象的去讨论。
既然加入了这些要素,印度人和中国人,也就有可能把创新做好了,日本人也就可能把汽车也做好了。但问题是,有可能做到,并不等于一定能做到。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个权衡、拿捏、判断、决策、猜想、试错的过程。
你比方说,虽然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就觉得再怎么样,我自己不可能成为篮球明星,不可能成为钢琴家,不可能成为带兵打仗的将军。
在讨论各级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推行产业政策的时候,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一派观点认为,政府什么都不应该做。香港前财政司郭伯伟(Sir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1915年4月25日-2006年1月21日 ) 就曾经这么说过:
要政府发挥扶持产业的效力,政府官员就必须对过去、现在、未来掌握充分的资料,才能知道什么是值得鼓励的好行业,什么是要抑制的坏行业。但这是任何凡夫俗子都无法胜任的。
况且,许多国家的经验也清楚地指出,给某些行业提供优厚的发展条件,也就无可避免地扭曲及抑制另外一些行业的发展。所谓理想的行业,不恰恰就是那些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无需依赖任何津贴和优惠,也能站稳脚跟并蓬勃发展的行业吗?
但当然,还有另外一派观点,认为政府在产业政策当中应该起主导的作用,指东大家就打东,指西大家就打西。
我自己的观点是,政府的远见和决策,能够克服许多在具体实施当中的障碍。问题不是要不要政府,而是政府和市场,怎么才能更好地结合的问题。
所以,当任何一个层级的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要扶持这个产业,扶持那个产业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协调,政府的产业管理部门应该怎么做,监管部门应该怎么做,在市场里面投资界应该怎么做,学界应该怎么做,制造业怎么做,营销市场应该怎么配合。笼统的讨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恐怕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好,我们来看看本周的思考题。
3. 任何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贸易失衡状态
周一的问题是:“ 会不会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国家,它们对外出口的数量总是大于进口的数量;同样,会不会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弱的国家,它们出口的数量却总是少于进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吗? ”
我们实际上在周二的课程里面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用担心。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跟任何一个人一样,不可能永远处于贸易失衡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替别人干活,自己从不消费。当然也不可能一直在消费,从来不给社会做任何贡献。
每当我们说起失衡的时候,总是单边的失衡,某个时期的失衡。仅仅说失衡本身,看不出任何的问题来。只有我们掌握了更具体的情况,才能做出判断,说“这是好事”、“这是坏事”。
如果我仅仅告诉你,现在咱们中国人在国外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外国的东西,买了很多外国的服务,这是好事坏事?你没法做出判断。
你肯定会问,他们到底买了什么,是名牌包包,是邮轮,是矿山,还是去留学去了?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
4. 贸易自由不需要对等
周二的问题是:“ 很多人会说,自由贸易虽然好,但贸易必须对等,如果一个国家不对另外一个国家开放,那么另外那个国家也不应该对这个国家开放,贸易自由必须是以贸易对等为前提的。这个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
我们周三的课,实际上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贸易自由不需要对等,那些主动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国家或者地区,它们就必定会率先得益。
Run&Happy 同学的回答非常好,他说:
两个国家的贸易不需要对等,即使一方完全不开放贸易,另外一方单方开放贸易也是利大于弊的。从本质上说,开放贸易的一方,进口的都是对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就能使本国的资源更多的放到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两个国家单边不对等,但放到全世界范围,总体上就是平衡的了,与今天个人的例子是相同的。
赵旭晖 同学的回答也非常有意思,他说:
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就实行了单边自由贸易,大幅降低本国的关税,而不管其它国家的政策。其结果是,英国非但没有在这种不对等的贸易政策中吃亏,反而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
5. 加入世贸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周三的问题是:“ 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它就会受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了以后,在某个产业、某种商品上面非常强大了以后,才打开国门呢? ”
比较优势原理,恰恰就是针对这种观点所做出的强有力的、否定性的答案。
它是说,哪怕一个国家在哪一个方面、在哪一个产业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都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这比较优势是自己跟自己比出来的。
裸機同学的回答非常好,他说:
国力强大再打开国门的逻辑,就好像成绩优秀了再好好学习一样,因果混淆。如果关着国门能让国家强大,那还打开国门干什么呢?
我记得中国在2000年前后,在参加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过程当中,国内有许多知识分子,都是反对中国那么早加入世贸组织的,理由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还不够强大。
我记得那时候遇到过一位畅销书作者,著名的记者,他激动的对我说:“中国只要搞自由贸易,失业率马上就会上升30%、40%,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会全部垮掉,别人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你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我当时百口莫辩,因为比较优势原理是一个干巴巴的原理,而人家手上好像有许多的统计资料在支持他。
但我知道,他肯定是错的。我知道中国肯定会在开放中变得强大。但我当时也远远没有想到,中国在加入世贸之后,在开放国门之后,竟然在这么短时间里面,变得这么强大。
对于开放国门之后,会出现一些企业的倒闭,一些人的失业,我看当中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企业倒闭,资源就要重新挪到新的地方去。人失业了,就要重新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这些转型本身是需要支付成本的,是需要有人帮一帮的。
但既然是需要帮一帮,我们就直接去帮一帮他好了,我们不应该仅仅为了帮一帮他们,而去撑起一家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的工厂,生产那些本来就不应该生产的东西。直接帮他们,而不需要撑起一个企业,撑起一个产业,这才是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6. 打工是发展的开始,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周四的问题是:“ 有人认为,如果中国人总是靠低工资跟外国人竞争,自己的收入不足以投资自己孩子的教育,那么中国人将永远只能给世界打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历史学者薛涌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薛涌博士在博客里面回忆说:
记得两年前,陈志武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请我和国内的一位经济学家吃饭,这位经济学家是真诚之士,大家没有废话,很快就进入观点的交锋。我提到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这位经济学家马上就直言不讳,他说:这种话我一听就烦,不打工怎么办?美国人难道不打工吗?
薛涌博士回答:中国发展过分依赖外资,对工人的权利保护不够,老百姓挣的太少,自己无法发展,除了永远给人打工,别无出路。
这位经济学家马上就驳斥,他说:打工是老百姓愿意,他不打工能干什么,打工是发展的开始,工资一开始就这么高,哪里还有什么竞争力。
薛涌博士后来就解释,他的理念是,中国应该牺牲一点GDP的发展,让老百姓在医疗、教育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让他们有充分的资源,教育好下一代,民工的孩子才不会继续成为民工。
我的观点是,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今天不像昨天,明天又怎么会像今天呢?
十年前,一个家庭只要用几百块钱,就可以请一个阿姨照顾自己家的小孩。今天要几千、上万。再过十年,家里再请阿姨,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世界自然是会发展的,生活是会越来越美好的。但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走。
周五辩论
好,我们周一到周四给大家留了思考题。今天是礼拜五,我给大家留一个辩论题,大家一起辩论。
在许多韩剧里面,男主、女主用的都是韩国的手机,开的都是韩国的汽车,吃的都是韩国的食品,包括韩国的拉面、韩国的牛肉。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贸易保护是不是可行的。
正方认为,贸易保护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能够帮助本国产业的发展,是可行的。只要大家保持一致的偏好,就能抵制外来商品的诱惑。
反方则认为,这种现象肯定是以牺牲消费者的需求为代价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行政力量做后盾,它肯定持续不了。
欢迎大家参与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