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给你讲企业家精神。

前面几讲我已经介绍过,今天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讲到供应行为的时候,都使用了大量的公式、模型、图表。这给人的一个印象,好像生产计划是能够一早就计划好的。

这当中缺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家精神。因为真正的生产活动、供应的真相,其实是在不确定当中摸索出来的,要进行这种摸索,我们必须依靠企业家精神。

1. 五花八门的企业家精神衡量标准

企业家精神就是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人人都不看好的时候,满怀希望往前冲的精神。

但问题是,企业家精神很难具体地描述、很难具体地衡量。这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面,很少给企业家精神应有位置的原因。

很多年前,我自己对企业家精神做过一点点研究,当时研究的主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企业家精神的强弱。当时我翻看了上千篇的论文,他们提出了种种衡量企业家精神的标准。

比方说,可以通过利用可靠信息的速度来衡量,国有企业收到可靠的信息,他们做出反应的速度,跟民营企业做出反应的速度做一个比较,这是一种衡量企业家精神的尺度。

又比方说新兴企业的数量,这是一个指标;又比方说研发资金所获得的回报率,这也是一个指标;申请专利的数量,这是一个指标;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利润率越低的地方,企业家精神就越旺盛,这又是一个指标。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农业的比重越大企业家精神就越弱;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工作的流动性越强企业家精神就越强;

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遗产的数量越多,继承了大笔遗产的人更可能去创业,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精神就会更强,所以少收一点遗产税能够鼓励企业家精神;

所有这些关于衡量企业家精神指标的研究,我都觉得不太满意。比方说,个人创业的数量是一个衡量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但哪些国家个人创业最多呢?那些拉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这些国家很多小贩,他们就自己雇佣自己,自己创业。如果根据自雇人数来衡量企业家精神,这些国家的企业家精神最强。显然鼓励人们自己雇佣自己、自己创业,并不见得是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2. 不是单靠兴趣,而是一门产业

这些年,我开始关心科技创新背后的制度原因,过去我觉得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难以琢磨、难以形容、难以刻画的东西。今天我再看,它其实是可以形容、可以刻画、可以体现、可以扶持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我给你准备的一幅图,那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地图。

这幅图当中,红色部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舍,绿色的那些建筑物是能源公司,橘色的那些建筑物是IT和数据公司,蓝色的那些建筑物是生物制药公司,而黄色的建筑物是风险投资公司。所有这些公司把麻省理工大学(MIT)团团围住。

这些公司的利益、这些公司的诉求、这些公司的市场导向,牵引着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方向。

过去我们总以为,科学家之所以做研究是因为兴趣,但今天,你看了这幅图就知道了,哪有科学研究是单凭兴趣就可以完成的。任何的发明创造,背后都要有大量的投入才能够完成。

就说实验室里面那些小白鼠,贵的可以到几千美元一只。小白鼠怎么可能那么贵?你想想看,这些小白鼠是用来测试那些治糖尿病的药的,你要先把小白鼠变成某种类型的糖尿病,它才能测试这种药的疗效。

当你要做实验的时候,它背后耗费的大量资源,不可能让那些科学家单凭着兴趣就能走得远的。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规划的结果。

还有就是从理论上的发明创造,到这些发明创造转化为真正能够商用的产品,当中的转化过程,也是非常漫长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

爱迪生自己亲自尝试了好多种乃至上千种物质来做灯丝,发明成功以后,他自己办工厂,自己想要来发电,想要一揽子把所有该赚的钱都由他一个人赚了,结果他没做成。他晚年就跟很多的仿制者打官司,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

今天一个科学家必须跟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制造商、营销专家紧密合作,才能把他的想法一步一步地从理论推向实际,从想法变成产品。这当中制度的设计就尤为关键。

3. 制度创新带来产业兴旺

其中导致美国今天大量科技创新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在30多年前,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 )”。

在这个法案颁布以前,许多的科学研究都是由联邦政府拨款资助的,问题是科学家拿到资助以后,就去搞发明创造,怎么才算项目完成呢?申请了专利就算是项目完成了。这时候他们又申请下一个项目的资助,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搞发明创造而已。

政府拨了钱,取得了发明创造的专利以后,负责科技项目拨款官员的任务也算完成了。结果是大量的专利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民用、没有转化为商用、没有转化为产品。这当中有大量的浪费。

1980年的拜杜法案就突破了这个问题。拜杜法案是由两位议员,一位姓拜(Birch Bayh ),一位姓杜(Robert Dole ),他们两位共同提出的。

拜杜法案的中心思想,是那些由联邦政府资助产生的知识产权,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有权选择使用他们的商业开发权——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但是商业开发权,可以由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拥有,他们可以进行产品的转化,从中得到的收益归他们所有。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科学家把思想变成产品的积极性,科学研究和商业利益之间的隔阂被打通了。这时候,很多科学家被聘请到产业里面去当顾问,帮助解决产业里面遇到的问题。

而同时,科学家也由于在产业里面接触到许多真实的问题,而能够把市场的需要带回到实验室里面去。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再不是单纯的兴趣了,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导致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4. 知识确权的艺术

我们在斯坦福大学拜会著名的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他给我们介绍,他除了在斯坦福大学当物理学教授以外,还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他也做投资。我们现在用的华为手机,在屏幕上敲两敲就能够拷屏,这个专利就是他们公司卖给华为的。

他跟我们说,他现在是百分百的时间来做科学研究,百分百的时间来做投资。

我们当中有人可能没听清楚,也可能不相信他的话,再问他一次,说你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他说:“刚才我不是说了吗?百分百的时间当物理学教授,百分百的时间做投资。”

当我们从美国的西岸斯坦福大学飞到美国的东岸,在参观麻省理工大学(MIT)的时候,我们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们的教授做研究和在外面兼职,时间分配上面有没有限制?”

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学校可没有斯坦福大学那么慷慨,我们是有规定的,我们有四比一的规定,也就是说教授要有四天在学校当教授,但有一天可以在外面兼职。每到年底的时候,教授们是要填时间分配报表的。”

尽管他们有时间的限制,但这时间的限制,实际上是不那么严格的。

科学创作讲的是思想,要分辨一个想法到底是前四天想出来的,还是后一天想出来的,可不那么容易。

不管具体的规定怎么样,大学都是相当慷慨的。这种慷慨、这种鼓励知行合一的做法,也是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够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5. 企业家精神的贡献占多大比重

在麻省理工大学,我还听到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数字,他们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为商用的老师告诉我,每一块钱的科研投入,需要100块钱的商业运作,才能把思想转化为产品。

1:100,那是什么意思?那是说,一位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发明创造,一个商人跑来跟这位科学家说:我帮你把这个思想转化为产品,我跟你五五分,1:1,你同意吗?科学家说:好,我们这么分。结果这事做不成。

后来这个商人说:我拿2你拿1,我们试试能不能做成。做不成。

商人又说:我拿50你拿1。还是做不成。

最后是商人说:我拿100你拿1。这才能做成。

你说这个科学家服气吗?他开始的时候很可能不服气,当然到最后他肯定愿意这么做。因为他百分之百占有这个专利所得到的好处,远远没有他占百分之一,而这个思想能够成功地转化为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大。

这个摸索的过程可真不简单。这背后就是他们不断摸索出来的,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所应有的制度安排。

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在讲价格理论的时候讲到的一个规律:怎么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到处都在讲创新创业,热情很重要,但热情的背后,能让这个热情持续下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制度,也很重要。这是今天我对企业家精神的新的理解。

课后思考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是,你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擅长哪方面的创新创业?美国人又擅长哪方面的创新创业?各自的专长不一样,主要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