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讲丨柠檬市场的故事
你好,从今天开始我要给你讲一个崭新的模块,那就是信息不对称,我们通常叫 “ 互相依赖 ”。
你记得吗?我们开始的时候说,我们把人类遇到的约束分成四种:第一,东西不够,人们是怎么抢东西、怎么争东西的。第二,生命有限,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怎么分配现在的商品和未来的商品。第四,人们互相怎么协调,这个我们后面再讲。今天讲的是第三部分,互相依赖。
1. 互相依赖与人际互信
没有谁生活在一个单人的世界里面,哪怕是小说里面的鲁宾逊,他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但他也有星期五,还有另外一个人陪着他。
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社会里面,需要跟别人合作。跟别人合作、跟别人相处,我们得到的要比一个人生活要多得多。
但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绝对值得信赖的,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亲戚,当然他们都信得过,但是你想想看,总有一些他们知道的事情你不知道,总有一些他们可以操控的行为,你事前没办法操控。
所以每一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紧密地和别人合作,从中得到好处,但是也要防范,由于别人可以做出一些不受我们控制的行为而受到损害。
比方说我想要盖一幢十层的大楼,愿意花10万块钱,我一开始就把这10万给你了,你拿着这10万就跑掉了。
后来我吸取教训,我让你先把这楼修好了,我再给你10万。你把这楼修好了,然后我会跟你说,你看这楼是修好了,但现在世道不一样了,我们重新谈一下价钱,不给你10万了,给你8万可以吗?如果你不愿意,那你把楼搬走好了。楼都修好了怎么搬呢?你只能答应8万。
后来你也学聪明了,说我们不能把楼完全修好了才拿钱,我们一层楼一层楼地付钱。这样双方的地位就完全平等了吗?那也不完全平等。你看,如果你今天把楼修到一半,这楼是完全不能用的,你也拿了我5万,但这幢楼的价值可能远远还不到5万。
这个简单的故事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时候,互相欺负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事情的进展而变化的。
同样的例子,我跟你约好一起种地,你先播种我来负责收割,我们说好了,到时候一人一半。但真的等到收割的时候,所有的收成都在我手上,我再跟你重新谈条件,那时候你就被动了。
上游跟下游的人商量说,我们一起修一个大坝,下游的人答应了,把大坝修好了,然后上游的人就会跟下游的人说,我们重新谈谈分成的条件,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把河水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下游修好的大坝要是没有水,这大坝就是废物。
2. 信息不对称引发侵权行为
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密切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总会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负别人的做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表现之一:欺骗。明晃晃地骗别人,那是因为要对商品的质量做检验,交易费用可能很高。
表现之二:偷懒。在工作的时候不是真的卖力,你看两个人在搬一块石头,石头朝其中一个人倾倒,这说明这个人没有真的卖力。
表现之三:逆向选择。你设置了一些选择的条件,但恰恰你把那些你不愿意吸引过来的人吸引过来了。银行把利率提高了,本来是要吸引那些有还款能力的人,这时候跑来借钱的,有可能是那些根本就不打算还钱的人。
表现之四: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卖保险本来是要cover(覆盖)掉、要冲抵掉意外所发生的成本。但是人们买了保险以后,就变得肆无忌惮了,做事情更加掉以轻心了,从而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机会,这种行为保险公司不容易控制。
表现之五:敲竹杠。刚才说的上游让下游修完大坝以后,上游的人就跟下游的人说要重新谈条件,这就是一种敲竹杠的行为。
生活当中,上面说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人类社会是怎么应付这些问题的呢?
3. 柠檬市场的故事
我先给你讲讲,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George A. Akerlof,1940年6月17日- )关于柠檬市场的研究。
柠檬就是我们吃的水果柠檬,它在美国也可以是个俚语,它的意思是指那些成交了以后,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汽车。
我们都知道,买一辆汽车特别是二手车,有什么毛病,不是买车的那一瞬间就能够发现的,有时候你要开上一段时间,甚至要开上一年,经过四季气候的变化,你才知道它到底有哪些问题。
阿克罗夫在他的文章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思想,他说我们先假定有100位二手车的卖家,他们都要把自己手上的二手车给卖出去,这些二手车的质量从1块钱到100块钱平均分布。也就是说有些卖家的车值1块钱,有些卖家的车值2块钱,有些值50块钱,有些值100块钱,平均分布,从1到100。
而这时候,另外还有100位买家,他们想要买二手车,而且这些买家对每一辆车的估值,比它们原来的主人要高50%。
也就是说,同样一辆车的价值如果是1块钱,那么对卖家来说,他心目中觉得这辆车值1块钱,但是买家觉得它值1块5。如果是一辆50块钱的车呢?卖家觉得它值50块钱,但买家觉得它值75块钱。
对任何一辆车来说,买家的个人估值要比卖家的高50%,所以这100辆车里面,每一辆车都能够顺利地卖出去,买家和卖家会皆大欢喜。
这时候阿克罗夫再加一个条件,他说如果只有卖家知道他自己车的质量,而买家并不知道这辆车的质量。买家只知道100家卖家要卖的车的平均质量,但是没办法知道具体一辆车的质量。那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想想看,这时候100位卖家守着他们自己的车一字排开,质量从1到100,但是买家不知道哪辆车质量高、哪辆车质量低,他们只知道一个平均数,他们知道如果随手捉的话,他们能买到一辆平均质量为50块钱的车。
当然,我们前面假定了,他们对这辆车的估值要比卖家高50%,所以买家最高愿意付75块钱,来买这些他并不具体知道质量的车。
买家只愿意出75块钱来买车,这时候有一部分卖家,也就是他们手上车的质量高过75块钱的那些,他们知道自己手上车的质量比75块钱要高,但买家最多只愿意出75块钱,这部分高质量汽车的卖家就会离开市场,他们不卖了。
于是市场就只剩下比较低端的汽车,也就是品质从1块钱到75块钱之间的汽车。
买家知道这个消息吗?买家也知道,好车都不在这个市场上卖了,于是买家又进一步调低他们的期望值。
如果市场上汽车的品质只是1块钱到75块钱,那期望值就不是50块钱了,而是37块5了。这时候买家愿意出的最高价,就下降为56块钱了。这时候那些手上汽车的质量要比56块钱更高的卖家,他们又离开市场了。
于是,在这个市场里面剩下的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下降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几次,卖家就都跑掉了。
结果,原来每一辆车都能够顺利卖出去,买家和卖家都皆大欢喜的局面不复存在,市场崩溃了。
市场之所以崩溃,并不是因为市场里面有低端的产品。有低端的产品不重要,低端的产品可以卖低价。市场之所以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刚才我们做的那个假定,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
4. 人际互信并不天然存在
阿克罗夫写好这篇文章以后,就把它寄给大名鼎鼎的学报,包括《美国经济学评论(AE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前面我们说过发表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那份学报,这份学报拒绝刊登他的文章。
他又把文章寄给另外一份学报,另外一份学报也拒绝刊登他的文章。评审人认为:这个故事太荒唐了,现实生活中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一辆二手车能够卖出去。
结果,阿克罗夫还是找了点关系,最后于1970年,在另外一份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经济学季刊(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 )》。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经济学家才开始意识到,其实阿克罗夫讲的那种状况,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遇到的约束条件。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大家开始关心,互信是怎么慢慢建立起来的。
于是人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去发现、去解释那些帮助人们建立互信,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当然他们在做这些研究的时候,都得引用阿克罗夫的文章。
结果,阿克罗夫在31年后的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他用天真的眼光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人的脑子跟脑子之间是没法相连的,高品质的产品要跟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把自己彰显出来,是需要很大成本的。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的产品、哪一件是低品质的产品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这个市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开这个市场,市场就会崩溃。
这时候一个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他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买了他商品的消费者。他的这种行为,还有严重的外部性,那就是他也伤害了那些本来在卖优质产品的商人。
所以不是世界上的商品有高质量、有低质量之分的问题,高质、低质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这是整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一个大的模块:互相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能给彼此带来极大利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总会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行为。
而经济学家阿克罗夫通过“ 柠檬市场 ”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这段时间,要一步步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
课后思考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有点宽泛,因为我们这是一个大模块的开始,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