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周问答 | 该不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
你好,我们开始本周的问答时间了。
这个礼拜我们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大模块——信息不对称。
我们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反映了经济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在目前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露;我们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大模块,是因为它内容非常丰富。
你可能会说:“不对,薛老师,信息不对称我们也常说,它不仅仅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常用术语,而且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语言里面的一个常用术语了,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啊!”
是的,这个概念我们已经很常用了,但是它丰富的含义却往往被大家低估了。我们要从简单开始,细致地、深入地、全面地探讨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的丰富含义。
它所包含的内容、它带来的启发、它对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肯定会比我们刚刚开始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深入得多、有力得多、常见得多。
1. 理解信息不对称,要建立五种不同思维
我们在第一周的时间里面,就首先要充分意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难度。它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我们至少要建立五种不同的思维:
第一,对策思维。 在现实当中没有谁是完全无知的,没有谁是完全被动的。你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这是对策思维。
不要忘记我们课程前面反复讲到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凡有政策必遭遇对策”,人是能够建立起一套反应机制的。
在回答人们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建立信任的时候,不少同学会说,我们要让政府做出相应的规定,我们要对品质设立一定的评判标准。
这当然是对的,但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一旦设立了规定、设立了标准,这些规定和标准就会被别人利用,或者说被人俘获,或者说被别人劫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和较量,这些规定、这些标准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第二,我们还要建立动态的思维。 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的,主导权也在交易的各方之间换手。今天你主导,明天我主导,情况总是在发展和变化当中的。
第三,要充分地理解信息不对称的含义,还要建立多边的思维。 利益相关者永远不止两个,而是多个。买家、卖家、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团体,他们都会参与博弈。
第四,我们还要建立边际的思维。 这是我们的课程一直在强调的思维方式。
节约用水好不好?当然好,但过分地节约用水就会浪费煤、浪费电、浪费木材,甚至浪费健康。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某一个指标的最大化,而是要在边际上追求一个平衡。
质量高的产品好不好?当然好,但质量过高成本可能也会过高,我们要追求的是边际质量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不对?当然对,但过分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就会伤害供应者的利益,就会有人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就会出现“职业差评师”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第五,我们还要建立非量化的思维。 有大量关于质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标是不能够量化的。要衡量一个人可靠不可靠,要衡量一件产品质量是高是低,到底应该引入多少种指标才够?
10个不够,100个不够,1000个也不够。而这些指标当中,有大量是不能够直接量化的。哪怕是可以量化的,它们之间的权重哪个更重要一点,哪个没那么重要,也是难以确定的,也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说要理解信息不对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困难,我们首先就要建立对策的思维、动态的思维、多边的思维、边际的思维和非量化的思维。
建立了这些思维,我们才能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人类社会为了克服困难所衍生出来的种种精妙的解决方案。
2. 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力量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周的思考题,周一的问题是:“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互不信任的,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建立信任。 ”
我们说好了,这个思考题本来就是有点宽泛,所以同学们的答案也各有千秋。
Neil 同学回答得言简意赅:在空间上近的关系,自然靠相处建立信任;远的关系,靠反复重复来建立信任关系;没有关系的人,靠制度或者第三方的担保来建立信任。
S.S.Tina 同学集中谈了第三方认证的问题,她说可以通过熟人推荐,通过名人推荐,通过网络平台上面各种陌生人的推荐来建立信任。
童童 同学说,要建立信任还得从娃娃做起,这是人性最难控制和最难掌握的地方。
这也是非常好的答案,要建立起信任,我们远远不能仅仅靠那些有形的东西,不能仅仅靠那些可见的法律制度、契约条文,也要靠社会的舆论和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力量。
3. 牛奶质量管制引发以次充好现象
周二的问题是:“ 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牛奶,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有高有低,如果政府规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标准,那这样的规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
Haory’s World 同学回答,假如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价格正相关,本来蛋白质含量低的牛奶是可以卖得便宜一点的,但是如果规定了最低含量,就间接规定了最低价格。那卖牛奶的一方就会想方设法造假,以次充好。如果监管没有跟上,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劣币驱逐良币。
确实是这个问题。我自己曾经写过一篇经济评论文章,题目叫“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缺奶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供淡一点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比较低的牛奶,也有人愿意接受。这本来就是一种合理的现象。
淡奶当然不如浓奶好,但是如果硬性对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做规定的话,就会逼着人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对策,最后甚至就会产生毒奶的现象,有毒的牛奶。
林曦 同学也说,今天的思考题让他想起了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某些商家为了达到国家所制定的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以及降低生产成本,违法添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ggg 同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建议商家可以将蛋白质的含量标出,由消费者自己选择,而不是由政府设定最低的标准。
这看来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也就是仅仅规定商家披露自己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做出自由的选择。我们后面还会深入详细地讨论这个解决办法。
4.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周三的问题是:“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
隔夜 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互联网既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面,也有增加信息不对称的一面。
一方面,电商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们重复购买的成本,再加上开店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从而使得电商的竞争激烈程度极大地增加,电商不可能通过一次交易就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他们也会更注重用户的重复购买行为,也就是说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的现象。用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做筛选成了问题,在那么多信息、在那么多的商家当中,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好像又有所增加了。
我同意这种看法,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我不是说增加,也不是说减少,而是说改变了,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减少了。
以前开一家商店不容易,有钱才能开商店,竞争确实不够激烈。但那个时候商店的声誉靠口碑,靠一个一个真实的个人的评价和传颂,这些真实的个人评价不会造假。
而在网上,真实的个人虚拟化了,一个人可以有好多的马甲,也就是虚拟的身份。这时候那些网评,那些网络上的口碑就很容易造假,也就出现了刷信用级别的做法。
所以说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化了,但本质还是存在的,它也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障碍。
在过去,一个骗子可能是当着你的面跟你说话;后来有了电话,骗子通过电话来行骗;有了互联网,骗子通过一个虚拟的ID来进行欺骗。
形式变化了,本质没有变化。
5. 以长期合同解决利益不对称问题
周四的问题是:“ 我作为一位作者,经常和出版社打交道,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给图书定价的时候,作者通常希望把书的价格定得低一点,这样销量会大一点,作者的影响力会大一点。作者卖书的时候虽然亏了点钱,但不要紧,因为他们名声在外,可以在别的地方赚到钱。 ”
但出版社他们总是希望把书价定得高一点,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够多赚一点,除了卖书赚钱以外,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增加收入了。给图书定价的时候,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这种矛盾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
我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签一个时间更长、覆盖范围更广的合约。出版社不仅仅卖作者的书,还卖他的讲座,还卖他参与各种活动的出场费,一个大而全的“卖身”合同就能解决这种利益不对称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病人每一次去医院,医生就给他打抗生素,这里面也存在着利益不对称的情况。医生希望当场见效,病人希望维持长时间的好的抵抗力,这当中的矛盾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周五辩论
我们周一到周四给大家留了思考题,今天是礼拜五,我给大家留一个辩论题,大家一起辩论。
这个礼拜我们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行业管制的重要性,其中一个信息不对称情况最严重、看起来很需要管制的是医疗行业。
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 )就曾经强烈地主张,应该废除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而让更广泛的市场竞争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让不同的连锁医院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时建立自己的品质检验标准,用医院的品牌效应来解决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辩论一下:到底应不应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
正方 :应该保留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反方 :应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让医生在市场当中通过自由竞争来获得顾客,同时也让病人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欢迎大家参与辩论。